邹韬奋故居(上海邹韬奋纪念馆)

邹韬奋故居(上海邹韬奋纪念馆)

照片中,她3岁,穿着轻薄的外套和短裤,白色的袜子和黑色的鞋子。顶着一个孩子的短发头,我全力以赴地往父亲邹韬奋先生的长衫里钻,半边脸陷进了布里,紧紧地抱着父亲的大腿。像是被惯坏了,又像是舍不得。这就像你知道眼前的这个男人是你可以依靠的,但是他会离开,所以要坚持住。

同一时间,同一地点,邹桃芬一家五口在方畹仪54号门口留下了一张合影。全家福里,邹嘉丽还是抱着父亲的姿势。这张照片可以找到。然而她用这个动作保留了她和父亲的合影,却一直没有找到。

就算我跟随父亲的脚步走了一辈子,现在想想,真正和父亲在一起的时间太短了。

1933年,陶芬一家在方畹仪54号门口合影。

万方没有天堂。

重庆南路205弄方畹仪54号是邹韬奋先生1930年至1936年的住所。

陶芬故居内景。

方畹仪当时位于法租界,由法国商人环球储蓄协会于1923年创建。是一批刷墙的新式三层砖混巷房。与同时期的其他胡同相比,这里的居住条件和规划设施更加优越和现代化。巷子里有宽敞的汽车车道。此外,胡同内还有16个单层车库、4个二层车库和消防设施。相应的,是之一批来到方畹仪的居民,大多是一群经济实力相对富裕的家庭。包括高级职员、官员和一些高级知识分子。

资料:13号方畹仪住过著名数学家胡敦福;38号住着著名作家钱杏邨;朱之瑶,41号,著名实业家,求新造船厂老板;60号包贤昌,中国近代更大的出版机构商务印书馆的创始人之一;71号方,电台专家;72号顾逸东,著名化学家。1930年,来上海开展革命工作的丁玲、胡也频也在方畹仪生活。巧合的是,这对夫妇像邹韬奋和沈粹缜一样,在1930年有了孩子——6月,邹韬奋的第三个孩子也是唯一的女儿邹佳丽出生了。11月,胡也频的儿子胡小频出生。

1931年1月8日,胡也频一家离开了他们在方畹仪唯一的一次家庭团聚。但几天后,沈从文来到方畹仪,告诉丁玲胡也频被捕了。1931年2月7日,胡也频在龙华松湖警备司令部阵亡。得知噩耗后,丁玲决定将4个月大的孩子送回老家。她也离开上海,投身革命洪流。

当时住在方畹仪的租界里,我看到的是整洁的房子和可爱的孩子。一切都很舒适温暖,但身处其中的我无法假装对外界的贫穷和黑暗视而不见。如果你不能理解这一点,你大概也就不能理解,为什么看起来文质彬彬的邹韬奋先生,会不顾一切地离开家庭,为国家大事鞠躬尽瘁。

陶芬故居

父亲在地上哭泣,父亲拿着笔当枪

1926年10月,邹韬奋先生接任当时发行量为2800份的职业教育学会官方刊物《生活周刊》中国职业教育学会编辑部主任。在他的主持下,《生活周刊》敢于批判时政,抨击黑暗势力,发行量达到4万份,更高时达到15万份。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,邹韬奋在一份周刊上写道,“本周新闻是一场举国一致悲恸的国难。记者忍痛写下了那笔账,却不知道是血还是泪!”针对当局的不抵抗政策,邹韬奋发表了一系列文章愤怒声讨:“宁死不屈保国家政权”、“宁死不屈促抗日运动”、“宁死不屈准备战争”。

铁血性格的邹桃芬,真的是一个好家长。只要他回来,家里的气氛就会很热烈。和沈粹缜说话时,他总是那么风趣幽默。他喜欢看电影,可以学卓别林跳舞。有一次邹嘉丽不高兴了,趴在地上哭。为了哄女儿,邹桃芬还假装一起趴在地上哭,直到邹嘉丽破涕为笑。

但是,邹桃芬毕竟太忙了,没时间呆在家里。甚至回来后还躲在亭子间的小书房里,用文字宣传抗战,翻译革命作家高尔基。形势不允许,也不能给他机会做一个生活清闲的父亲。

1933年7月,邹韬奋因被列入 *** 暗杀黑名单而被迫出访欧美,1935年8月回国。先后在上海、香港创办《大众生活周刊》、《生活日报》、《生活明星报》,并担任上海、中国各界救国会执行委员。1936年7月,邹韬奋、沈钧儒、张乃器、陶行知联合发表了《团结一致反对侵略的几个基本条件和更低要求》。11月23日,邹韬奋、沈钧儒等7人被当局逮捕,史称“七君子事件”。

纪念馆里,一桌一椅,都是真迹。

当邹家丽离开方畹仪时,他还太小,对家里的陈设和情况记得不多。但她想起了母亲的辛苦。为了支持邹韬奋先生的工作,沈粹缜独自承担了所有的家务。邹韬奋将自己每月的收入全部交给了沈粹缜,沈粹缜除了照顾家庭开支外,还供养邹韬奋的父亲和弟弟。

有一次,邹家丽的二哥邹家丽调皮,从方畹仪地沟里摘了不知名的野果吃了。那天晚上他病得很重,以至于手脚渐渐凉了。幸运的是,一位邻居听到消息后,急忙用泥土喂他的孩子铁锈。天亮了,邹嘉轩慢慢醒了。20世纪50年代,在邹家丽的陪同下,邹家丽回到了方畹仪。当他看到父亲的阁楼时,他能清晰地回忆起:“有一次我惹恼了母亲,父亲用小凳子惩罚我坐在门口。”

这个童年的上海记忆随着战争的到来戛然而止。上海沦陷后,邹韬奋先生先移居香港,后到武汉、重庆,再到香港、广东。沈粹缜带着三个孩子走了这条路。但即使带着孩子离开了上海,能干的“邹 *** ”沈粹缜也把所有的家具都存放在南通的姐姐家里。当上海在1956年开始建造邹韬奋纪念馆时,沈粹缜能够把所有的家具带回上海。所以邹嘉丽说,到现在为止,博物馆里除了两把椅子,所有的家具都是原装的。

差不多半个中国的行程,邹嘉丽再次回到上海,回到父母身边,等待她的不是团聚的喜悦,而是父亲病重的事实。1944年7月,邹韬奋病逝于上海医院。临行前,他在遗言中说:“我的小妹热爱文学,尤其是戏剧,她曾多次劝我不要走简朴的写作生涯之路。不听,她得注重教育和培养。如果她有所成就,她会作为接班人来聊以 *** 。”

选择了简朴文学道路的“ *** 姐”长大后成为了出版社的校对和副主编。1985年,她成为上海陶芬纪念馆副馆长。她回到了自己的出生地,用自己的余生真正继承了邹韬奋先生。为了完成《韬奋全集》,她每天骑车往返于康平路公馆和方畹仪之间,历时十年,完成了14个大型项目,800万字。然后,她在康平路和位于长乐路的韬奋基金会之间骑行,又用了十年时间完成了三卷本的韬奋年谱,即《邹韬奋年谱》。

邹嘉丽的近照

“ *** 姐”年近九十,还在编我的写作生涯。差不多到了晚上快结束的时候,邹嘉丽又进入了童年。在一次又一次寻找陶芬先生手稿的过程中,她不断地在文字和口述中遇见那个年轻时代的父亲。那是她年轻时本该和父亲一起度过的时光,是她父亲没有给她看的人生的另一面。

就像父亲躺在地板上安慰她一样,现在,邹桃芬依然以另一种方式每天陪伴着邹嘉丽。邹桃芬在她的客厅,书桌,书架,手机里,无处不在。她还是一如既往的风趣,似乎随时都会叫她“ *** 姐”。

邹家丽,生于1930年,是中国现代杰出的记者、出版家、政论家邹韬奋的女儿。1985年至1988年任上海陶芬纪念馆副馆长。


本文标题:邹韬奋故居(上海邹韬奋纪念馆) - 鲁菜
本文地址:www.hbeat.net/caixi/46424.html

河北美食网微信公众号

我看你很有天赋,关注河北美食网,跟我学做菜吧!

扫描二维码 或 搜索微信公众号"hbeat.net"即可立即关注!
让您每天胃口大开。

上一篇:魔兽刷钱秘籍(最实在的刷金币、坐骑的方法)

下一篇:文县旅游(文县茶村李子坝)